伊莉討論區

標題: 從大陸「十一五」規劃看外商投資佈局 [打印本頁]

作者: Goethe    時間: 2010-1-21 03:19 AM     標題: 從大陸「十一五」規劃看外商投資佈局

從大陸「十一五」規劃看外商投資佈局

■文 /李孟洲

中國大陸自1950年代開始,依時序陸續提出各個「五年計畫」。1953年至1957年執行「第一個五年計畫」,簡稱「一五計畫」。1958年開始執行「二五計畫」;餘此類推。但由於「大躍進」所耽誤,1960年代初新舊計畫一時無法銜接,出現三年空窗期,所以,按初始時序起算原本應自1998年開始執行的現行「十五計畫」,推遲至2001年開始執行,但這樣反倒與「新世紀的開局年」相契合;當時中共為「新千年」與「十五計畫」的同時起跑而鑼鼓喧天,至今人們仍印象深刻。
2005年已是「十五時期」的尾聲,從明年起到2010年就是「十一五時期」了。因此,中共中央趕在今年10月8日至11日舉行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會議桌上,通過了長達萬字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這項「建議」已提交政府部門做藍本,以寫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再經2006年3月舉行的全國人大、政協「兩會」討論通過後,付諸實施。當然,以中國大陸的政治生態而言,政府部門和「兩會」均無由去更動中共中央「建議」的架構和主體內容,充其量僅會作文字修飾,因此,「十一五」的宏圖大計,至此已宣告確立。
這是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上任後,首次主導訂定的五年規劃,它可以視為胡錦濤在未來五年的執政總綱領。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中有言:「面向未來,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表示中共要在未來五年內,大幅調整過去的經濟發展模式,並對經濟社會的體制、機制、結構做全面的更新,其中,縮小貧富差距與地區發展差距、構建和諧社會與節約型社會等,已為海內外所熟知。外商(包括台商)朝夕身處其中的大陸投資經營環境,必將呈現新的氛圍以及新的生態,值得人們細加推敲。
那麼,外商該從何處著眼去解讀中共中央提出的這項「建議」呢?
首先該注意的是,這份文件稱的是「十一五『規劃』」,而非以往的「計畫」。一字之差,涵意深遠,那表示在未來的五年裡,傳統「計畫經濟」思維和體制將正式退位。反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路線」將全面主導經濟社會運行。市場規律、供需法則成為經濟運作的主要動因,人為主觀意志必須尊重客觀價值規律。所以,像近年人民幣匯率堅持長期不動的反市場現象,在未來很難重演。然而,大陸市場不可能因此而「資本主義化」,因為那裡的市場經濟戴了一頂「社會主義」的帽子,中共會以加強宏觀調控來展現社會主義國家強大的公權力,政策中的「管理色彩」還會很濃。只是,在市場力量抬頭情況下,政策面會變得比較具有「可預測性」。
鞣和了市場經濟精神和宏觀調控權威的十一五規劃,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性」,很難用簡單的理則去掌握其中的精髓。不知人們是否注意到,中共的「建議」全文中有這麼一句關鍵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什麼是「科學發展觀」?那是胡錦濤新創的執政理論,人們即使不想深究理論堂奧,至少也要簡單瀏覽一下中共中央對「科學發展觀」的定義,才不會誤判十一五時期的形勢。
根據中共中央的定義:「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經濟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同時,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協調,就是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可持續,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其實,這段話就是中共「十一五建議」的指導原則。也由於科學發展觀的作用,「十一五建議」全文充滿了「健康發展」、「協調發展」、「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色彩。過去的傾斜發展策略,如先讓一部分地區富起來、先讓一部份人富起來、以上海為龍頭等發展策略,已然完成階段性任務,走進歷史。而近年各地為爭相求富所帶來的大興土木、重複建設、浪費資源、盲目崇拜GDP等歪風,也遭到當頭一棒。
這項「十一五建議」計突出了下列六大重點:
一、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為轉變長期以來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迴圈經濟(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此外,還要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資訊化,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與服務業,並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
三、解決三農(農民、農村、農業)問題:
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四、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要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佈局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
五、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要形成區域間相互促進、優勢互補的互動機制,打破行政區劃的侷限,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
六、切實加強和諧社會建設:
要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從解決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使全體人民共用改革發展成果。
對外商來說,「十一五規劃」將對他們在大陸的投資經營活動造成諸多的影響。其中最顯著的一項,是營運格局的「內向深入化」。也就是在中共當局高舉的「均衡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旗下,外商投資的落腳點,將從沿海被吸引到廣大的內陸地區,並在中共「擴大內需」的政策下,與大陸國內市場作進一步的結合。中共未來勢必授與內陸地區更靈活的招商引資政策,以引入外商之力,來協助他們達成全面發展的目標。如果雙方搭配良好,大陸將正式從「世界工廠」昇華為「世界市場」。
其次,在中共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等號召之下,外商的產業結構有了下列調整空間:
(一)   節能、高效或科技含量高之產業,將成為政策優惠的寵兒。
(二)   先進的環保、生態產業大受歡迎。
(三)   農業地帶新城鎮建設將蔚成外商投資新熱點。
(四)   有助農民就業的新型鄉村工業將成為外商前進內陸的合適投資對象。
(五)   在大陸設置研發設計中心將受到政策扶持。
(六)   引進現代化服務業項目之發展空間廣大。
(七)   設置全國性或跨行政區之營運中心愈加重要。
(八)   內需市場對外商的支撐力量顯著增加。
但要特別注意的是,「事物總有兩面」;「十一五」規劃一方面為大陸投資環境帶來全新的氣象與氛圍,另方面卻也對外商造成新的挑戰。
首先,耗能、耗材、耗地,或是具污染性的產業,在大陸將越來越無立足之地。其次,大陸優化投資環境的政策,也將造成外商經營成本的抬升。還有,外商為迎合新的政策導向,必須做經營轉型,如由外銷轉內銷等。
如何紓解成本上升壓力應是未來五年內外商在大陸所面對的最大課題。其中主要有三種成本的抬升最值得注意。
一是用人成本。由於中共開始大力強調「以人為本」,使得大陸勞工權益保護意識高漲,外商對大陸職工薪資水平、社會福利保險、工作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處理情況都將受到嚴格的監督,相關支出勢必顯著增加。同時,在「和諧社會」的政策下,中共當局將特別重視低收入者經濟處境的改善情況,因此,各地法定最低工資持續升高已成定局,內陸地區工資偏低現象亦將有所變化。
二是經營轉型成本。為適應新的環境,外商勢必耗資以更新生產線及改善環保設備。如是由外銷轉攻內銷的廠商,更需投入資金於行銷通路的布建,以及品牌形象的建立。另方面,外商若欲迎合潮流,組建跨區型營運總部,亦需動用不少資源。
三是場地成本。在中共全面推動城鎮化建設、鼓勵農民移居城鎮的政策下,全國土地資源的用途配置將受到當局嚴格的規劃與控管,這將造成外商土地取得的難度增加。同時,「城鎮化」建設預料將帶動房地產價格全面走「上升趨勢線」,  即長期持續看漲,這將使外商新投資項目取得經營場地的成本相應抬升。
總的來看,「十一五」堪稱為1979年中共展開改革開放大政以來,大陸經濟體系最全面而深遠的一次「轉軌期」。這五年也是外商投資經營機制和架構的調整時期,調整方向包括區位地域調整、生產技術調整、管理方法調整、經營業種業態調整等。換言之,「調整性投資」將是「十一五時期」外商大陸投資的主流。當然,這種投資也會帶來另一種龐大的商機,如產銷節能環保設備的廠商,現在正逐漸成為大陸商場中的主流份子。無論如何,「十一五」的投資大氣候、小氣候,肯定和「十五」、「九五」大不相同,外商宜細加解讀中共相關文件,並早日採取應變行動。
(作者現為海基會台商財經法律顧問、《投資中國》信息網社長)
作者: qaz1125    時間: 2010-1-21 11:56 AM

喔喔  你還真了解
看來你很有研究這方面的東西
作者: legend740    時間: 2010-11-11 07:50 PM

感謝大大提供資訊
找這份資料找的好辛苦
還好有大大提供
感恩~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s://www.eyny.com/) Powered by Discuz!